实施“三个一”机制 打造“小伙伴”朋友圈
临平区全力推进少先队社会化工作
临平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7所,在校学生10.01万人,少先队员近8万人。今年,临平区精准把握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大方向,在全市率先启动阳光青少年美好成长行动,坚持“政府强引导、学校强组织、社会强支撑、家庭强参与、个人强培育”的“五强”工作理念。其中, 团区委以打造共同学习、共同活动、共同成长的“小伙伴”朋友圈为抓手,出台区县层面全市首个社区(村)少工委工作指引,做实“三个一”机制,全方位培育新时代阳光少先队员。相关工作多次获市委领导、区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。

加强顶层设计。做实党团队一体化组织架构,由区委分管领导担任区少工委名誉主任,团教主要负责人任区少工委主任。建立常态跟踪、定期督导、月报季评工作机制,汇聚党委、政府、群团等10余个部门合力,将少先队社会化工作纳入青年工作联席会议、团教协作会议议题,定期进行研讨

△团教少先队工作研讨

健全校外组织。全区8个镇街均完成少工委建设和青少年事务专职工作者配备,全区新增169名专兼职青少年事务社工,协助开展校外少先队工作。村社层面根据少先队员地缘、趣缘、学校分布,已成立社区(村)少工委56家,已实现辖区有中小学的村社100%建立少工委。实行社区(村)党组织负责人和学校党委负责人“双主任”制,进一步强化社区少工委实体化运作的组织保障。



做实最小单元。参照党员“双报到”,建立少先队员“向社区报到”制度,构建“社区-小区-成长小组”的大中小队三级社区少先队组织架构,同步配套“示范队室-活动阵地-辅导队伍-服务清单-主题活动”五位一体保障机制,实现少先队组织实体化运作。其中,以成长小组为最小单位,在辅导员指导下,以队员兴趣爱好、邻里住所、交流时间为契合点,鼓励少先队员自主组建、自主推选组长、自行开展活动。目前,各社区已报到少先队员4561人,活跃235个成长小组。







多元化打造校外实践教育阵地。 绘制少先队校外专属阵地一张图,发挥青少年宫区级“红领巾之家”辐射效应,在镇街、村社党群服务中心新建少先队示范队室、队角33个。首批打造一星级国家青年文明号江南水乡博物馆、省级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基地何思敬纪念馆等校外实践教育阵地10个,挖掘嵌入式体育场地、社区绿道等青少年活动新空间68处,引导14万名青少年成功领取全省唯一试点的“临享文化保障卡”,鼓励在家门口进行打卡锻炼。




打造江南水乡博物馆、临平图书馆、何思敬纪念馆、鸭兰村支部旧址等实践教育阵地10个。
专业化培养校外辅导员队伍。 建立先进党团员、青年志愿者、青年企业家、“五老”等100名热心少先队事业的区级校外辅导员人才库,各村社构建“团干+社工+辅导员+少先队员”的联动服务模式。将校外辅导员培训纳入全区少先队辅导员培训计划,面向先行成立的56家社区(村)少工委少先队辅导员开展专题培训,培育市级优秀校外辅导员2名。


一体化建立校内外共育机制。加强校社联建共育,实现社区和学校信息互通。学校发挥育人强项,开展“喜迎二十大 非遗共传承”“呼唤我的小伙伴”“五社联动迎文明亚运”等主题鲜明、优势互补的少先队活动676场。



社区整合区域化党团建资源,为辖区内学校提供伴学乐育、职业体验等20项“服务清单”,培育青少年服务类社会组织21家,孵化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30个。




传承红色促成长。 与浙江理工大学、区教育局共建“弘临思政学院”,赓续红色基因,实现各镇街思政学院试点全覆盖。组建“弘临少年先锋说”宣讲团,以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,走出校园、走进村社开展巡回宣讲285场。
引导少先队员们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社会治理,打造“红领巾志愿服务队”“现代社区我助力”“我的‘双减’日记”等社会实践活动品牌。

激励奋进促成长。 开展“红领巾奖章”校外争章活动,将在“阳光青少年成长守护”平台上搭建红领巾网上争章,以社区(大队)为单位,创建“小龙人章 小孔雀章”等33个多样化章目,设置丰富多样的研学、实践、宣讲、建言献策等争章活动。将争章结果纳入中小学少先队评价体系、作为“美德少年”、阳光达人等评选标准,不断提升少先队员的先进性和荣誉感。

相互陪伴促成长。 借助各社区的数字化应用场景,搭建社区少工委服务交流平台,如省级未来社区龙兴社区一屏呈现辖区内青少年组织、阵地、活动信息,汤家社区实现少先队员线上“双报到”,线上可进行日常分享、读书互动,线下可寻找友邻玩伴参与各项科学探究、人文体验、兴趣拓展活动,少先队员们同学习、共同成长,在“家--校”的中间地带构筑起一个活泼、友好、乐观向上的“小伙伴”阳光成长朋友圈。